国庆节的时候,和一个老朋友聚餐,他告诉我说他广州的房子卖了天添盈,亏了三百万。
我一点都没觉得意外,毕竟这大半年,广州楼市的消息就没正常过,他是2022年卖掉郊区的楼梯房,凑钱在天河公园板块买了套70多平的电梯两房,总价近六百万。
当时中介告诉他,天河板块是珠城辐射区,闭眼涨,结果去年八月起,同户型成交价就没上过380万。
这次买家出价刚超380万,他咬咬牙签了合同,算上税费利息,三年亏掉一套远郊新房的钱。
促成成交的还是当年帮他买房的中介。
我刷贝壳的时候发现,珠江新城嘉裕公馆,177平的户型2023年还能卖3700万,今年直接跌到2460万,蒸发的钱够买套天河的大四房。

中海花城湾145平的房子一年跌了930万,单价从21万砸到14万多,以前提起珠城豪宅,大家都说是硬通货,现在业主群里全是要不要割肉。
有意思的是,隔壁日本却在疯涨,2025年东京地价创了1991年泡沫破灭后的最大涨幅,涩谷区一套老公寓改造后租金翻三倍,连“凶宅”都被抢光。
韩国首尔房价四年涨了60%,80平公寓折合人民币868万天添盈,但江原道的房价却在跌,同一个国家分成了两个世界。
再看看我们这边,广州越秀区的老房子跌回2017年水平,深圳罗湖的二手房价每平米比2018年便宜一万多,连新房均价都回到了2017年的样子。
但东京圈房价五年涨60%,首尔和非首都圈的涨幅差距拉开65个百分点。你说房价看人口吧,日本韩国都在少子化,说看经济吧,广州一季度成交量明明涨了26%,价格却越卖越低。
黄奇帆不是说过吗,现在楼市核心是库存与信心问题,我朋友那个小区,挂牌房源多到中介都记不住,业主们互相压价,原本值400万的房子,有人降50万,就有人敢降80万,最后价格体系全乱了。

可东京呢,央行放水、外资扫货,大家都觉得还能涨,连胶囊公寓都抢着租。
高盛说2025年底可能企稳,央行也在搞政策托底,北京一季度新房均价都环比涨了1.3%。
但这些信号传到普通人这,就成了再等等的观望。
其实前几年大家抢房时,就有人说房价像吹气球,只是没人想到破得这么快。
有个现象值得深思,豪宅市场和刚需市场正在脱节。
上海一套五千万的豪宅,挂牌一周就成交,而总价三百万的上车盘,反而要等上小半年,按理说应该是倒过来才对。

后来想明白了,有钱人在进行资产置换,把不确定的资产换成相对稳妥的,普通人却在犹豫,既怕错过低谷,又怕抄在半山腰。
这种分化暗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,楼市正在变成少数人的游戏。
政策的本意是稳定市场,但效果总是出人意料。
比如一些城市出台了买房送户口,结果周边城市的购房者都涌过来,本地人反而买不起了。
政策实行三个月后,当地不得不再出补充条款:保障本地居民购房需求。
这就像往池塘里扔石头,本想听个响,却惊跑了一池子的鱼。
同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