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企疯狂降价:资本嗅到的市场变革信号智选+
2025年,汽车市场的降价狂潮震惊了整个行业,超35家车企纷纷卷入其中,部分车型的降幅甚至超过了50%。从豪华品牌到新能源车企,从燃油车到电动车,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。这背后,是资本敏锐地嗅到了市场即将发生的巨大变化。
先看行业大洗牌,新能源淘汰赛加速。如今,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已超50%,市场正处于“生死转型期”。一方面,燃油车需求持续萎缩,曾经在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燃油车,如今面临着销量下滑的困境。另一方面,新能源产能却不断扩张,导致市场供过于求。据预测,到2035年智选+,中国车企数量或精简至20 - 30家。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,谁能在价格上占据优势,谁就有可能在淘汰赛中存活下来。
政策因素也在推动着车企降价。国六B排放标准即将实施,车企必须加速清理“国六A”库存车。如果这些库存车不能及时售出,一旦新规实施,就将面临无法上牌的尴尬境地,这无疑会给车企带来巨大的损失。国家以旧换新补贴加码,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补贴2万,燃油车补贴1.5万,这使得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倾向于选择享受补贴后的低价车型,倒逼车企降价。
再加上电池成本暴跌,新能源降价空间增大。碳酸锂价格从60万元/吨跌至7万元/吨智选+,电池成本占比从30%降至更低水平。这使得比亚迪、特斯拉等车企拥有了更大的降价空间,纷纷通过降价来吸引消费者,进一步挤压了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。
消费者需求疲软,也是车企降价的重要原因。高油价、收入缩水导致购车需求下降,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,甚至出现“越降价越不敢买”的观望心态。为了刺激消费,车企只能不断降低价格,试图吸引消费者出手。
智能化浪潮下,老款车竞争力下滑,被迫降价。问界M9、小米SU7等新车型搭载激光雷达、高阶智驾,这些先进的技术和配置让老款车型相形见绌。为了清理库存,老款车不得不降价销售。
这场降价潮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。对于车企来说,利润暴跌,部分品牌甚至“卖一辆亏一辆”。2025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3.9%,远低于工业平均水平,部分新势力车企每卖一辆车亏损8 - 10万。经销商也叫苦不迭,“倒贴钱卖车”的现象屡见不鲜。消费者虽然看似得到了实惠,但也可能踩坑“减配车”。为了压缩成本,部分车企不惜减配安全配置、降低电池寿命,给消费者的行车安全带来隐患。
对于消费者而言,若是刚需购车,国六A库存车、豪华品牌“骨折价”车型确实划算,新能源车型在电池成本下降的背景下,部分已接近“触底价”,此时入手不失为好时机。但非刚需用户不妨再等等,价格战可能持续,2026年固态电池车型或许会带来更好的选择;且一些新势力车企资金链紧张,需警惕其倒闭风险,避免售后无门。
车企疯狂降价,是市场变革的必然结果。在这场变革中,车企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,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消费者则需保持理性,谨慎购车,不被低价冲昏头脑。
同花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